HI,下午好,欢迎来到知域网!
免费注册
24小时服务热线:18275351089

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能源与化工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4-04-15 - 2024-04-20
产业类别
电子信息 化工产业 科研单位 新能源与节能
申报条件
一、能源与化工领域
(一)围绕江苏省在清洁能源与绿色化工领域的发展需求,围绕清洁能源转换与利用、高效能源存储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新型宽带隙无机及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光伏电池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9的下属代码)
针对现有晶硅叠层光伏电池中互联层光学和电学性能难以平衡等问题,开展与晶硅光学耦合的无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宽带隙薄膜光伏器件研究,探索大面积高性能薄膜制备技术,发展界面修饰策略,揭示叠层光伏器件中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和复合机制及调控原理,为光伏电池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供理论支撑。
2. 高密度快响应储热储氢机理及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6的下属代码)
面向能源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的重大需求,针对储热储氢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构筑高焓值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阐明跨尺度多界面热质传递机理与固液相变过程演化规律,构建高密度快响应相变储热储氢系统的设计方法,实现高温相变储热与固态热化学储氢协同增效。
3. 高比能动力电池电极界面稳定性及协同构效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2的下属代码)
面向高比能动力电池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需求,聚焦电池电极界面稳定性研究,构建电极界面动态模型,解析高低温工况下动力电池失效机制,阐明界面与电池性能的协同构效关系,为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研发提供科学支撑。
4. 高安全储能电池电化学微界面演变与动态重构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的下属代码)
设计功能性电极材料微界面,发展原位电化学界面演变新方法,探究微界面结构劣变与电池性能失效关联机制,阐明多组分微界面动态演化机理,实现微界面原位动态可逆重构,揭示动态微界面多因素耦合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构建适合深水、高空、高低温等多域应用的高安全储能电池体系。
5. 高温膜材料及电极设计制备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围绕直接氨燃料电池陶瓷质子导体电解质膜及空气/氢气电极材料等体系,研究兼具高电化学活性、高温热稳定性的膜材料和电极结构,阐明电极和电解质膜界面耦合机制,揭示实际工况条件下膜电极材料的衰减机理。
6. 生物医药分离膜材料绿色制备与分离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面向生物医药产业活性物质精准分离需求,研制以天然产物为单体的高性能纳滤膜材料,发展纳滤膜微结构精准调控的新方法,探究离子和关键活性组分传质机理,实现关键活性组分的高效分离,为生物医药分离膜国产化奠定理论基础。
7. CO2高效分离捕集材料与外场强化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针对CO2高效分离需求,发展外场响应型吸附(吸收)新型功能材料,揭示材料构效关系和外场强化分离机制,阐明外场对材料性质和分离性能的调控机理,为开发高效低能耗CO2捕集分离工艺和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8. 团簇组装催化剂的构筑及应用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1或B02的下属代码)
聚焦异氰酸酯单体材料经羰化反应精准合成的难题,利用原子团簇内核的本征活性,将其配体作为外围组织构筑兼具均多相特性的催化材料,揭示其内核与外围组织协同的催化新机制,实现转化率与选择性的同步提升,为高端聚氨酯材料单体合成提供科学依据。
9. 重力压缩空气储能运行稳定性与控制策略研究 (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新型重力压缩空气储能装置运行控制难题,研究高压气体作用下密封膜与重力块“气-固-膜”动态耦合行为,探究重力块姿态倾斜临界失稳机理,发展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技术。
10. 高性能催化膜材料及膜反应器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针对催化膜反应器的应用需求,发展多通道陶瓷膜表面特性调控方法,阐明活性组分在膜上的分布及调控机制,揭示催化膜放大制备规律。构筑催化膜反应器,研究膜分离过程与催化反应过程的耦合规律,发展催化膜反应器强化理论。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江苏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合作申请。
(二)围绕江西省能源与化工产业发展需求,针对矿业与冶金工程、金属能源、环境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固废/废液选择性资源化转化与减容固化新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10的下属代码)
面向典型固废/废液中重金属资源化利用的需求,探索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极限迁移、选择性资源转化、放射性有机废液减容固化新机制,研究选择性吸附-资源转化-减容固化的新材料、方法和工艺。
2. 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取过程液流调控与资源化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离子型稀土浸取和选冶化工分离过程效率低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矿体矿物学特征、孔隙演变规律研究,揭示基于液流渗透性调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浸取机制,研发绿色低碳的有价元素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
3. 高容量、长寿命稀土合金储氢材料及吸放氢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1的下属代码)
针对固态合金材料储氢容量有限、循环寿命低等问题,研制高容量、长循环寿命的稀土合金储氢材料,研究不同稀土元素在合金材料的化学形态及其分布,揭示其对材料吸放氢效率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构建新型高容量、长寿命稀土合金储氢体系。
4. 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用热电材料制备及器件服役性能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的下属代码)
针对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热电转化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与制备高性能热电新材料,研制新型热电器件,揭示高温下热电材料界面层的演化及衰减机制,构建高性能原理样机,研究热电器件的服役性能。
5.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1的下属代码)
面向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分子精准合成,瞄准“有机化学+计算化学”学科交叉前沿,以复杂取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分子为合成对象,围绕反应设计、机理和适用性开展系统研究,为核苷酸类药物的催化合成提供新方法。
以上研究方向江西省以外的申请人应与江西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合作申请。
(三)围绕陕西能源化工领域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聚焦能源深度开采、可再生能源利用、高价值化工产品开发等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非常规储层岩石矿物元素与有机组分的激光光谱检测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7的下属代码)
面向页岩油气等非常规化石资源勘探开发需求,研究复杂岩石基质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激光作用机理、光谱调控增强方法及定量测量算法,研发多激光光谱融合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实现岩石矿物元素含量与有机质特征的快速检测。
2. 煤矿火与瓦斯典型灾害风险智能预测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煤矿多种隐蔽致灾因素难识别的问题,研究煤矿火与瓦斯典型灾害多因素耦合致灾机理,建立煤矿典型灾害风险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基于监测监控数据挖掘风险隐患的本源,实现开采过程中灾害风险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范。  
3. 基于生物质和化工固废的超低温超级电容器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针对规模化储能的低成本和耐极寒需求,研制以生物质和化工固废为原料的高效碳基复合电极材料,制备超低温和耐高压电解液,揭示电极与电解液的耦合规律、界面电化学反应的储能机制,研制超低温(低于零下70℃)高性能超级电容器。
4. 富油煤中低温热解煤焦油选择性制芳烃的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面向富油煤中低温热解煤焦油高值利用的重大需求,研究煤焦油分离、催化转化等制芳烃的新方法,揭示煤焦油不同组分的分离机制和转化规律,为煤焦油高选择性制芳烃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5. 城镇建筑太阳能零碳供暖设计方法体系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黄土高原地域气候、太阳能禀赋及城镇建筑特征,提出建筑差异化高效保温设计原理,研究分时分区供暖热需求规律及负荷计算方法,阐明太阳能多元热源协调、按需蓄取热及管网宽幅精准输配机制,构建全太阳能供暖设计方法体系,为实现城镇建筑零碳供暖提供理论基础。
6. 矿区深层无人掘进装备高精度定位与环境重构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5或F03的下属代码)
面向矿区无人掘进装备智能化发展需求,探索掘进环境下光场多测点高精度并行定位机制,阐明多模态信息耦合的自主定位机理,研究巷道数字化模型实时构建理论,提出无人掘进装备自主感知与可靠定位方法,为发展高端装备提供科学支撑。
7. 能源化工有机固废氢碳联产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或B06的下属代码)
针对含油污泥、焦油渣等能源化工有机固废的高效利用需求,设计和制备热解/重整耦合催化剂,揭示催化剂结构、耦合方式对有机固废氢碳联产的影响规律,阐明反应机制,为有机固废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陕西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支持力度
待定
申报材料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联合基金项目采取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4年4月15日至4月20日16时。
2.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公平竞争。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重点支持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
4.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5.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申请代码 1”应按照本联合基金项目指南要求选择,“申请代码 2”根据项目研究领域自主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领域信息”根据项目研究领域选择相应的领域名称,如“生物与农业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根据项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方向名称,如“1. 酸性多糖生物合成与结构修饰调控机制研究”,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
6.申请项目应当符合本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要求。申请人按照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项目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获奖及成果报道等,应当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或做有关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江苏、江西、陕西等省份共同促进项目数据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当地推广和应用。
8.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函、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4月20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4月21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项目来源
关于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二批)的通告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92109.htm
*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我们将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想让我们转载您的文章的话,烦请提供相关信息联系1827535108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即买即用
签署合同
确认后放款
支持线下
安全交易

贵州中企联合信用认证有限公司 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大厦20楼4号 备案号:黔ICP备2024040035号-1

线
商标顾问
刘杰
15086554531
王明
18254754867
专利顾问
姜江
18257469584
版权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