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下午好,欢迎来到知域网!
免费注册
24小时服务热线:18275351089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工程系列生态环境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 待定
申报通知:

 

黔人社通2022114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

关于印发《贵州省工程系列生态环境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态环境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贵州省工程系列生态环境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各单位接此通知后,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将申报、评审条件及时通知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以便按要求做好申报、评审的各项工作。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生态环境厅

2022712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工程系列生态环境类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 77号)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821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6号)《贵州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黔人社厅通〔202019号)等文件精神,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贵州省工程系列生态环境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结合贵州省生态环境行业实际,制定本条件。

第二条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服务发展、尊重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推行代表作制度,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突出职业特点、专业水平和创新实践,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

第三条条件适用于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生态环境领域(含核与辐射环境)工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任职资格名称和级别: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对应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分别对应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基本条件

第五条申报工程系列生态环境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四)符合当年国家和贵州省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

任现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期申报相应职称:

(一)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严重违规违纪的、在申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或学术不端行为的,从认定之日起延期3年申报。

(二)受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纪律处分的,自处分之日起,分别在1年、16个月、3年、4年、5年内不得申报;受记过、记大过、降级(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政务处分的,分别在1年、16个月、2年、4年内不得申报。

 

、技术员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申报生态环境类技术员任职资格的人员,其学历(学位)、资历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

具备大学专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在生态环境类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

评审条件

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完成一般技术辅助性工作的实际能力。

 

、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申报生态环境类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其学历(学位)、资历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获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

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在生态环境类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

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技术员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2年。

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取得技术员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4年以上。

第十条评审条件

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具有独立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处理本专业范围内一般性技术难题,能独立撰写本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工程师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第十申报生态环境类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其学历(学位)、资历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具备博士学位。

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2年。获得工程类专业学位,可提前1年申报相应专业工程师任职资格。

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4年。

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4年。

第十评审条件

(一)任职条件

1.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技术标准规程,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2.具有独立承担较复杂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较复杂的工程问题。

3.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能够撰写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研究成果或技术报告。

4.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践经验,具有解决专业技术工作中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5.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方法。

6.具有指导助理工程师工作的能力。

)业绩成果

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二:

1.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州)级科技奖1项。

2.参与完成生态环境类省(部)级项目1项或市(厅)级2项;或参与完成生态环境类大型项目1项,或中型项目2项,或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小型项目3项。项目需通过市(州)以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3.申请并被受理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件以上(限前三发明人、设计人);或获与本专业相关的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授权专利2件以上(限第一发明人、设计人);或获市(州)知识产权局专利奖。

4.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实现成果转化,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市(州)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5.参加编制已颁布实施的行业(地方)工程技术标准、导则、规程、规范、工法等1项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已备案实施的企业技术标准2项以上。

6.参与完成2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市(州)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7.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生态环境类市(厅)级项目1项或县级2项 。项目通过县(市、区)以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鉴定或验收。

8.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获市(州)、厅级科技奖、技术奖三等奖1项 。

9.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市(州)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表彰。

)学术成果

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本专业内部资料学术出版物(内刊、论文集)、增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

2.公开出版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或译著,本人撰写0.5万字以上。

3.撰写由本人参与完成的生态环境类项目的工程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2篇,学术观点准确,数据齐全,结论正确。

4.编写本专业培训教材或技术手册,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并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5.独立撰写所从事专业项目报告、工程方案、设计文件3篇。

6.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本专业内部资料学术出版物(内刊、论文集)、增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或撰写由本人参与完成生态环境类项目的工程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1篇,学术观点准确,数据齐全,结论正确。

)破格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学位)、资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2年,可经2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高级工程师署名推荐,破格申报工程师任职资格。破格申报工程师任职资格者,除具备正常晋升评审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或获市(州)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或获二等奖2项,或获三等奖4项。

2.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生态环境类项目获国家行业协会、学会的技术奖二等奖1三等奖2项。

3.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生态环境类省(部)级项目2项,或市(厅)级项目3项;或主持完成大型项目2项,或中型项目3项,或小型项目5项。项目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按权限审批或验收。

4.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限前三发明人、设计人)1件,或获授权并实施的与本专业相关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或软件著作权(限第一发明人、设计人)3件;或获省知识产权局以上专利奖。

5.参加编制国家标准(规程、规范、导则)、工法1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已公布实施的行业(地方)标准(规程、规范、导则)、工法2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已备案实施的企业技术标准4项。

6.在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篇,其中1篇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7.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获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表彰。

8.乡村振兴、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等战略行动以及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十二个农业产业发展行动中,深入基层服务1年以上,作出积极贡献,获市(厅)级表彰。

 

、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第十 申报生态环境类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其学历(学位)、资历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后出站人员。

具备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2年。

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5年。获得工程类专业学位,可提前1年申报相应专业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第十条 评审条件

(一)任职条件

1、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熟练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和规程,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业绩突出,能够独立主持和建设重大工程项目,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最新科技信息和发展趋势,具有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

4.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法律、法规、规章。

5.在指导、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业绩成果

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二:

1.获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1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州)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

2.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生态环境类项目获国家行业协会、学会颁发的技术奖二等奖1项。

3.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生态环境类省(部)级项目1项,或市(厅)级项目2项。项目通过市(厅)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4.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件以上(限前三发明人、设计人),或授权并实施的与本专业相关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3件以上(限第一发明人、设计人);或获省知识产权局以上专利奖。

5.主持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实现成果转化,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并通过省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6.参加编制国家标准、规程、规范、导则1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已颁布实施的行业(地方)标准、规程、规范、导则2项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已备案实施的企业技术标准4项以上。

7.主持完成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成果2项,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有创新技术成果,通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8.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主持完成生态环境类市(州)、厅级项目1项或县级3项。

9.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获市(州)、厅级科技奖、技术奖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

10.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获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表彰。

)学术成果

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篇;或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1篇和在内部资料性学术出版物(内刊、论文集)发表本专业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篇。

2.正式出版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或译著,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

3.撰写由本人参与完成的生态环境类项目的工程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4篇,其创新或成果等得到行业主管部门推广使用。

4.编写本专业培训教材或技术手册,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并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5.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或在本专业内部资料性学术出版物(内刊、论文集)、增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或正式出版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或译著,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破格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学位)、资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2年,可经2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正高级工程师署名推荐,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者,除须具备正常晋升的评审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

2.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生态环境类项目获国家行业协会、学会颁发的技术奖一等奖1项。

3.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生态环境类国家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2项。项目通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4.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与本专业新技术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2件以上,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或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奖。

5.参加编制国家标准、导则、规程、规范、工法2项;或作为第一起草人主持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的编写;或主持编制已颁布实施的行业(地方)标准、导则、规程、规范、工法3项;或主持编制已备案实施的企业技术标准6项。

6.在公开出版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4,其中2篇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或正式出版本专业学术、技术专著或译著1部,本人撰写15万字以上。

7.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获省(部)级表彰。

8.乡村振兴、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等战略行动以及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十二个农业产业发展行动中,深入基层服务1年以上,作出积极贡献,获市(厅)级表彰。

 

、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第十 申报生态环境类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一般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5年。获得工程类专业学位,可提前1年申报相应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第十条 评审条件

()任职条件

1.具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功底,科研水平、学术造诣或科学实践能力强,全面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具有引领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取得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或在相关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推动了本专业发展。

2.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业绩突出,能够主持完成本专业领域重大项目,能够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发挥了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4.在指导、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能够有效指导高级工程师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业绩成果

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二:

1.获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

2.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生态环境类项目获国家行业协会、学会颁发的技术奖一等奖1项。

3.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生态环境类国家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2项。项目通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4.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与本专业新技术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2件以上,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或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奖(限前三发明人、设计人)。

5.主持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实现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填补省内空白,并通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6.参加编制国家标准、导则、规程、规范、工法2项;或作为第一起草人主持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的编写;或主持编制已颁布实施的行业(地方)标准、导则、规程、规范、工法3项;或主持编制已备案实施的企业技术标准6项。

7.主持完成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成果4项,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并有重大创新技术成果,通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8.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生态环境类省(部)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市(州)重点(重大)3项,项目通过省(部)级或市(州)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9.在县以下(含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获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1项(排名前3);或市(厅)级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

10.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获省(部)级表彰。

)学术成果

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或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5篇;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宣读本人独立撰写的本专业高质量的专业论文5篇。

2.出版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或译著,本人撰写12万字以上。

3.编写本专业培训教材或技术手册,本人撰写15万字以上,并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4.提供3篇由本人独立撰写的所完成项目的、能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专项报告、技术分析报告、规划设计方案、施工或调试报告、工程试验报告、标准规范制定、技术总结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由3名以上同行业正高级工程师出具评价意见。

)破格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学位)、资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后,从事技术工作满2年,可经2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正高级工程师署名推荐,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者,除须具备正常晋升的评审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科技奖;或获省(部)科技奖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

2.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生态环境类项目获国家行业协会、学会颁发的技术奖一等奖2项。

3.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生态环境类国家重点(重大)项目2项,项目通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4.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3件以上,其中,至少2件以上专利已经实施,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或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奖(限前三发明人、设计人)。

5.出版本专业学术、技术专著或译著2部,本人撰写30万字以上;或公开发表本专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6篇,其中4篇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6.因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获国家表彰。

7.乡村振兴、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等战略行动以及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十二个农业产业发展行动中,深入基层服务两年以上,作出积极贡献,获省(部)级表彰

 

八、高技能人才申报职称评审条件

第十七条 在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生产一线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并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按本条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八条  淡化学历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2年,可申报相应专业助理级职称;取得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3年,可申报相应专业中级职称;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4年,可申报相应专业副高级职称。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应在现工作岗位上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

第十九条  建立绿色通道。

(一)“贵州省技术能手”获得者、入选或作为专家、教练指导学生入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担任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工匠的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系列副高级职称。

(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以证书、表彰文件为准)以上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担任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专家或教练、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省管专家的高技能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系列正高级职称。

第二十条  强化技能贡献。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突出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技能竞赛获奖情况、行业工法、操作法、完成项目、技术报告、经验总结、行业标准等创新性成果均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九、附 则

二十一 本条件中企业类型的确认以国家统计部门的法定统计数据为依据。

(一)条件中所称“学历(学位)”,指理工类学历(学位)获得工程类专业学位是指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两种。

(二)条件所提到工作时间,均为取得相应学历(学位)后的专业技术工作时间,计算时间截止到申报当年的1231日。出现学历(学位)晋升的,原学历(学位)下的工作时间折半计算。

(三)条件中的业绩成果、学术成果须为现任职资格期间取得,且与申报专业相近相关。既可作为奖项支撑材料又可作为业绩、学术成果的申报条件,申报人须予以明确,不可兼用。

(四)条件中的“科技奖”包括: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

(五)条件中的“国家行业协会、学会颁发的技术奖”具体奖项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定。各级行业协会、学会等非政府奖项,须提供据以获得奖项的业绩或学术成果申报评审材料,且该业绩、学术成果不得低于本条件规定的相应业绩、学术要求。

(六)条件中的“主要完成人”在国家级或省级重点(重大)项目中指排名前五,其他项目中排名前三的完成人。因项目难度大,周期长,参与人员多的,其主要完成人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

(七)条件中生态环境类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县级项目划分见附件1

(八)条件中生态环境类大、中、小型项目的划分见附件2附件3

(九)条件中的专利实施,包括专利转让、许可、质押融资、作价投资或自行实施等各种专利运用形式。专利实施取得的经济效益,需提供财务数据、合同等佐证材料

(十)条件中,授权发明专利1件(限前三发明人)可折抵论文2篇,申请并被受理发明专利1件(限第一发明人)可折抵论文1篇。折抵论文的专利不得同时作为业绩成果。

(十一)条件中所称“论文”,若非特别注明,均指独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在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或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本行业的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

(十二)条件中所称的著作、教材是指本专业,且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并公开出版的著作、教材。

(十三)条件中所称的字数,除注明的外,均指个人独立完成的字数。

(十四)条件中凡冠以“以上”者,均含本级。

(十五)条件“业绩成果”中“符合以下条件之二”,是指不同项目满足两项业绩条件或满足同一业绩条件两次。

(十六)本条件中所称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是指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重点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ESCISCIEI(期刊)、SSCI索引期刊(国外)等收录的学术期刊,以论文发表时间的版本为准。

(十七)条件中附件2、附件3以外的生态环境类项目的大、中、小型认定,由申报人提供项目合同(或立项文件)、技术报告、验收专家意见及项目验收批准文件等相关材料,交由评审专家委员会认定

二十二 本条件由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负责解释。

二十三 本条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生态环境类国家级、省(部)级、市(厅)、县级

项目划分目录

2.生态环境类项目大、中、小型划分名录

3.环境工程设计项目大、中、小型划分名录

 

附件1

生态环境类国家级、省(部)级、市(厅)、县级项目划分目录

项目

级别

来源

项目计划(类别)

备注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重大项目、课题

重点项目

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面上(地区)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基金项目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联合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单项,中央各部委局计划类项目明确标注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可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

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项目、课题)

973计划(项目、课题)

863计划(项目、课题)

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

重大科学仪器专项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部门下达的计划项目

其他科研课题

国务院下达的科研技术项目、牵头承担的中央各部委局(及中国科协)计划类项目,且在合同中明确标注项目源头是“国家XX计划或(专项)”的项目。

省部级

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

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下达的科研技术项目,如:省长基金、人才支持计划、省科学技术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产学研项目、省科技支撑(社发攻关)项目、科技重大专项、博士基金等。

省科技厅下达的科学技术基金重点类型项目、科技支撑(社发攻关)类项目、科技重大专项,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重点(重大)项目等,可认定为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

国家部委

国家部委下达的科研技术项目。

国际合作项目

由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国际合作科研技术类项目。

市(厅)级

市(州)党委、政府、科技局

市(州)党委、政府、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技术项目

 

省级厅局

省级厅局下达的科研技术项目。

县级

县级党委、政府、科技局

县级党委、政府、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技术类项目

 

附件2

生态环境类项目大、中、小型划分名录

项目

名称

类型

项目内容

生态环境规划

大型

全省综合性及专项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中型

市(州)综合性及专项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小型

县(市区)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大型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30公里以上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30平方公里以上大气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30平方公里以上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200以上同时,环境损害价值鉴定在500万元以上的。

中型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20公里以上,或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20平方公里以上,或大气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20平方公里以上,或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100亩以上。同时,环境损害价值鉴定在300万元以上的。

小型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10公里以上,或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10平方公里以上,或大气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10平方公里以上,或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围50亩以上。同时,环境损害价值鉴定在100万元以上的。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大型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专项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国家级高新区(新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

中型

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专项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省级经开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

小型

市(州、贵安新区)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专项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市(州)级经开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中型

生态环境部审批的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重点项目具体见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能力建设指南》规定的重点项目清单)

小型

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的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重点项目具体见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能力建设指南》规定的重点项目清单)

饮用水源地划分

小型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分或调整技术报告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中型

省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

小型

市(州)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大型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的技术类工作。

中型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的技术类工作。

小型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的技术类工作。

环境工程设计

大型

详见附件3

中型

小型

附件3

环境工程设计项目大、中、小型划分名录

环境工程类别

单位

大型

中型

小型

备注

水污染防治工程

工业废水治理

废水量:吨/

5000

1000-5000

<1000

水污染防治工程包括:1.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工程;2.城镇污水污染防治工程(不含市政管网、泵站以及厂内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3.污废水回用工程;4.医院、畜禽养殖业、垃圾渗滤液等特种行业废水污染防治工程。

COD负荷:

公斤/

10000

4000-10000

<4000

城镇污水处理

污水量:吨/

20000

8000-20000

<8000

污(废)水回用

污(废)水量:

/

10000

2000-10000

<2000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工业蒸汽锅炉烟气治理

单台装机容量:

蒸吨/小时

65

35-65

<35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包括:1.烟尘、粉尘污染防治工程;2.气态及气溶胶污染防治工程;3.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工程。

发电锅炉烟气治理

单台装机容量:

兆瓦

100

25-100

<25

工业窑炉烟气治理

废气量:

万立方米/小时

20

6-20

<6

其他工业废气治理

废气量:

万立方米/小时

>10

3-10

<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一般工业固体

废物处理与利用

投资额:万元

2000

500-2000

<500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包括:1.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不含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3.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4.其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处理量:吨/

20

10-20

<10

(其中医疗废物处置)

(≥10

5-10

<5

生活垃圾焚烧工程

处理量:吨/

200

50-200

<50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

处理量:吨/

500

200-500

<200

生活垃圾堆肥工程

处理量:吨/

300

100-300

<100

物理污染防治工程

 

噪声与振动治理

 

投资额:万元

150

50-150

<50

物理污染防治工程包括:1.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2.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工程;3.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4.室内噪声污染防治工程;5.振动防治污染工程;6.电磁污染防治工程。

电磁污染防治

投资额:万元

400

100-400

<100

污染修复工程

污染水体、土壤、矿山修复等工程

投资额:万元

3000

500-3000

<500

污染修复工程包括:1.污染水体修复工程;2.污染土壤修复工程;3.矿山修复等工程;4.其他生态恢复工程。

 

 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2022712日印发

 

原文链接:
*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我们将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想让我们转载您的文章的话,烦请提供相关信息联系1827535108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即买即用
签署合同
确认后放款
支持线下
安全交易

贵州中企联合信用认证有限公司 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大厦20楼4号 备案号:黔ICP备2024040035号-1

线
商标顾问
刘杰
15086554531
王明
18254754867
专利顾问
姜江
18257469584
版权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