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贵安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贵州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已经2023年第19次厅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12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及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贵州省工业遗产管理,弘扬工业精神,发展工业文化,提升贵州工业软实力,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贵州省工业遗产认定、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贵州省工业遗产,是指在贵州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的工业遗存。
贵州省工业遗产核心物项是指代表贵州省工业遗产主要特征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物质遗存包括厂房、车间、作坊、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与工业相关的管理和科研场所、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及构筑物和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产品、档案等;非物质遗存包括生产工艺、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工业精神等。
第四条 开展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工作,应当发挥遗产所有权人的主体作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贵州省工业遗产认定等管理工作,组织贵州省工业遗产申报国家工业遗产,指导各地和遗产所有权人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贵州省工业遗产的申报、推荐等工作,协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本行政区域内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鼓励各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将贵州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纳入相关规划,通过专项资金(基金)等方式,支持贵州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科研、科普、教育、捐赠、公益活动、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第七条 鼓励和支持长江沿线城市和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老工业城市搬迁改造系统性参与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第二章 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 申请贵州省工业遗产,需工业特色鲜明,遗产价值突出,保存状况良好,管理水平较高,满足贵州省工业遗产评价指标(附件1)要求,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权明晰;
(二)已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
第九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适时组织贵州省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具体时间和要求以申报通知为准。
申请贵州省工业遗产,由遗产所有权人向所在县(市、区、特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市、区、特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合格后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遗产项目涉及多个所有权人的,应协商一致后联合提出申请。
第十条贵州省工业遗产申报遵循自愿原则,由遗产所有权人填报申请书(附件2)、提交书面申请,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十一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和现场核查,对审查合格的公示5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的,认定为贵州省工业遗产并授牌。认定名单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贵州省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原则上不作调减。调增的由遗产所有权人填写贵州省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增补表(附件3),通过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报备。
第三章 保护管理
第十三条贵州省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在遗产区域内醒目位置设立标志,内容包括遗产的名称、标识、认定机构名称、认定时间和相关说明。贵州省工业遗产标识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
第十四条贵州省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在遗产区域内设立相应的展陈设施,宣传遗产重要价值、保护理念、历史人文、科技工艺、景观风貌和品牌内涵等。
第十五条贵州省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设置专门部门或由专人监测遗产的保存状况,划定保护范围,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持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确保核心物项不被破坏。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出现较大改变的应当及时恢复,核心物项如有损毁的应当及时修复。有关情况应在20个工作日内通过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报告。
第十六条贵州省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建立完备的遗产档案,记录贵州省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保护、遗存收集、维护修缮、发展利用、资助支持等情况,收藏相关资料并存档。
第十七条 支持符合条件的贵州省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鼓励贵州省工业遗产按相关规定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第十八条每年1月底前,贵州省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向所在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年度报告,内容包括上一年工作总结、本年工作计划、工业遗产权属变更和规划调整等情况。每年2月底前,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报送辖区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上一年度工作报告。
第四章 利用发展
第十九条贵州省工业遗产的利用,应当符合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要求,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社会公众、专家智库的意见,科学决策,保持整体风貌,传承工业文化。
第二十条贵州省工业遗产的利用,应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与自然人文和谐共生。
第二十一条 加强对贵州省工业遗产的宣传报道和传播推广,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业文艺作品创作、展览、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促进工业文化繁荣发展。
第二十二条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贵州省工业遗产建设工业博物馆,发掘整理各类遗存,完善工业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
第二十三条 支持利用贵州省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和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贵州省工业遗产申报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
第二十四条 鼓励利用贵州省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影视基地、城市综合体、开放空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业态。
第二十五条 鼓励利用贵州省工业遗产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培育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工业文化研学课程设计,开展工业科普教育,培养科学兴趣,掌握工业技能。
第二十六条 鼓励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加强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培育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和能力,扩大社会影响。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于社会反映集中、面临毁损等问题性质严重的核心物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专项调查。
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要求,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情况的调查工作,按时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交年度工作报告(附件4),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八条贵州省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加强自查,发现核心物项存在安全、损毁等问题隐患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并及时向所在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告自查整改情况以及与认定条件有关的重大变化(如产权发生变化等)。市(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甄别核实后,将重大问题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第二十九条 鼓励社会公众对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监督,发现贵州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可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实名反映。
第三十条贵州省工业遗产实施动态管理。经认定的贵州省工业遗产有效期为五年,每满五年复核一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根据调查、复核等情况,适时调整贵州省工业遗产名单。
第三十一条贵州省工业遗产核心物项损毁严重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责令其进行整改,并在一年内组织专家进行评估,一年未整改或整改评估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将其从贵州省工业遗产名单中移出,遗产所有权人及有关方面不得继续使用“贵州省工业遗产”字样和相关标志、标识。
第三十二条 对认定的贵州省工业遗产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一次性追加50万元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在本办法出台前已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的,直接认定为贵州省工业遗产。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贵州中企联合信用认证有限公司 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大厦20楼4号 备案号:黔ICP备2024040035号-1